360加速球关闭指南:一招制霸,轻松解锁制动秘籍

在先前的讨论中,我们提到了击球转化率这一关键议题,即挥速与球速的比例,而要提高这一转化率,我们必须全面提升击球效率,涉及鞭打、爆发力、力量和放松等多个方面。在深入探讨这些细节之前,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同样重要的概念——“有效挥距”,即挥拍线路的有效距离。(注:鉴于挥拍加速涉及角速度,以下内容中的挥距将以角距离来衡量)

关于球拍的性能:

要理解有效挥距的定义及其作用,我们首先需要对球拍的特性有所认识。

1)中杆弹性

羽毛球拍具有弹性,有的软,有的硬,有的木制,有的弹性好,适合不同类型的球员。在挥拍加速时,球拍因惯性弯曲变形,储存弹性势能,击球时复原并将能量传递给羽毛球。

2)弯曲极限

球拍的弯曲有极限,国内球拍制造商的数据显示,大多数球拍可承受约40公斤的压力,超过这个数值球拍可能会断裂。

3)弯曲点

球拍最先变形的位置称为弯曲点,不同球拍的弯曲点各不相同,弯曲点越靠近拍柄,拍头的摆动幅度就越大。目前市场上对中杆弯曲点没有明确的标注,而拍框的弯曲点则较为明显。

4)弹性时效

不同球拍的性能不同,对发力的要求各异,在相同发力下,形变幅度也不同。中杆较硬、偏木、弯曲点高的球拍形变小,而中杆较软、偏弹、弯曲点低的球拍形变大,这意味着复原的时间也不同。一般来说,中杆较硬、偏弹、弯曲点高的球拍复原得更快。

5)双向弯曲

球拍不仅在挥拍方向上会发生弯曲,在旋转轴上也会发生弯曲,因此在内旋击球时同样存在球拍拧转形变复原的过程。碳纤维布的网状编织方式决定了这一特性。球拍的拧转形变可以承受高达100公斤的扭力,可以说内旋击球尤为重要。

关于有效挥拍进程:

一个高质量的击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:

1)挥拍加速

通过长距离加速挥拍获得最大拍头速度,挥拍距离越长(挥距大),时间越多,拍头速度越快,常见于重杀。

2)中杆弹力

依赖于中杆的弹性,在击球前使中杆达到最大弯曲度以增加弹力,发力越大、越快(爆发力),中杆变形越大,弹力也就越大,常见于抽挡。

3)有效挥距

肌肉的爆发力和中杆的弹力都具有时效性,在长距离挥拍过程中保持中杆的弹力非常困难,且非常消耗体能。在扭力恒定的情况下,球拍的有效挥距大约只有60度左右。

也就是说,同一个球拍,在同等发力的情况下,挥拍路径应该是一致的,可以称之为“有效挥拍距离”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考虑到发力的可持续性,拍头大概从9点至1点左右的挥拍距离是比较合理的,可以有效结合肌肉发力和球拍形变的时机。挥距过大或不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球拍的性能。

4)拧转挥距

基于球拍的双向弯曲特性,有效挥距不仅包括直线挥距,还包括旋转方向上的拧转挥距。由于拧转的扭力更大,拧转挥距反而变小,一般在30度以内。因此,内外旋击球属于瞬间发力,且旋转角度不宜过大,与直线挥距相同,拧距过大或不足同样不利于击球。

关于技术应用:

在实际对抗中,为了控制节奏等因素,挥拍距离并非唯一因素,可以通过改变加速度来调节有效挥距。

1)加速度(Acceleration)

在挥拍过程中,想要保持形变,需要一个与球拍相当的外力来保持一定的加速度。一旦加速度(发力)改变,球拍就会复原。因此,对于不同的技术,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发力,从而改变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,以获得最佳的有效挥距。一般来说,长距挥拍加力延迟复原,短距挥拍收力提前复原,反向发力甚至可以帮助球拍迅速复原。

2)重杀挥距

重杀属于挥距过大的技术,是挥拍距离最长的技术之一,拍头一般从7点至1点左右,也适用于大力抽球和初级高远球。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:

其一是降低挥拍初期的加速,通过减少初期的发力实现,让发力更多地发挥在后期的加速度上,常用于高远球。

其二是增加后期的加速度,可以通过最后阶段的集中发力实现,这需要肌肉具备相当的协调能力,才能在挥拍过程中实现交替发力。

3)点杀挥距

点杀属于挥距不足的技术,是挥拍距离最短的技术之一,一般从11点至1点左右,鞭打发力与集中发力共存,或只有一次发力,适用于大部分抽挡和推扑技术。

由于挥距太短,在最大发力的情况下,击球时中杆没有复原到最佳状态,因此在击球时通常需要改变加速度的方向(反向发力),也就是制动击球。

4)快杀挥距

快杀是重杀的精简版,属于正常挥距,基于协调发力的提高,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,挥距也比重杀稍短,从9点至1点左右,所以加速度不需要太大调整,只要发力合理,就能有效保障击球效果,也适用于大部分高远球以及部分抽挡和接杀挥拍。

相比重杀的空窗期,快杀因缺失了这部分挥拍引导,所以挥速上很难实现最大化,但明显缩短了挥拍时间,也就是缩短了对方的准备时间,这或许也是霸王杀的由来。(注:实际快杀时还是会伴随一定的引导期,只是时间很短)

相对于一般高远球的发力,被动球和快杀时依旧需要双重发力(鞭打发力+集中发力),这同样会造成挥距不足,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制动击球。

5)收吊挥距

收吊与重杀正好相反,属于有效挥距提前,也就是前段加速,后段自然减速,快吊技术参考点杀和快杀。

6)关于侧身和拍面

与挥距相对应,重杀侧身90度,拍面旋转90度转正,并在击球后送肩,拍面继续内旋90度,然而转体和内旋真正的发力重点仅在最后的30度以内,前期是借助转胯顺势转肩,挥拍则是基于人体构造学的顺势内旋。点杀和快杀的侧身和拍面角度一般不会超过60度。

综上所述:想要更有效地击球,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有效挥距,合理调配才能发挥球拍的最大性能。总的来说,大发力大挥距,小发力小挥距,挥距不够制动来补。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,实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,合理分配有效挥距,节约体能,压缩或延长出球时间,更好地控制比赛节奏。你学会了吗?

关于杀球的技术动作,请参考下文链接。